翻书与败家

近来懒惰,翻书翻的不勤,倒是看片挺勤快的。可能是因为订了kindle3的关系,把读书的念想都放到电纸书上了。这书前面的序找了好多人吹捧,我看下来发觉不过尔尔。原以为是一本比较专业的电影技巧方面的专著,翻下来发现其实是一本浅显的畅销书。介绍的例子都太平常,技法又讲的很粗略,没太大意思。倒是译者自我感觉良好,看他在豆瓣上和几个人打嘴仗打的不亦乐乎。这嘴仗也颇为有趣,起因是什么呢,是对个个别电影术语的翻译,两边人持不同见解。译者坚持认为自己老师(北影)的解释是对的,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这个最近好熟悉啊)根本没资格谈论这些,回去好好再读读书吧,混蛋(这论调更熟悉)。

2,3年前,在硕士学校门口的打折书店,买到这本书的上册。翻完之后,一直想补上下册。这回在图书馆里找见了。这书最好看的地方,就是对第五代导演的梳理。田壮壮那时候就是老大,当年的电影人都意气风发,《红象》、《一个和八个》等等片子就是在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手里诞生的。

周黎明的文章前几年常常看,那时候每个月雷打不动的买《看电影》,光搬回家就用了一麻袋。现在反而没这精力翻这杂志,关键是字太小,量又太大了。这书还是值得翻翻的,对很多丑化妖魔化好莱坞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也从很多专业的角度讲述了一些好莱坞的构建和八卦。

这本书,我没什么资格评论,只能说,实在是非常值得一读。以前对很多社会问题装模作样的思考,也积攒了点想法,不过很零碎,没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逻辑上前后也存在很多矛盾。翻了这书,对很多朦胧的想法有了清晰的认识,里面有几个小点不是十分赞同,但大部分讲的是很在理的。
========================
kindle3还在路上,PX100已经到手。惭愧的讲,PX100这玩意儿我惦记了好几年,这回才舍得下手。当初打工时钱也攒够了,不过换手机、买本子加上杂七杂八的请客,就把打工那点零零碎碎攒起来的钱花光了。我不是啥音乐发烧友,连爱好者都算不上,只是想买个稍微好一点的方便点的入门机,听听英语、jazz、bosanova、blues。kindle3惦记半年了,磨磨唧唧一直念叨,这回下狠心买了,21号左右到,以后进城坐地铁1一个多小时就不会浪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