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克的爱
像《The Blind Side》这种电影,该从哪个角度看它就显得很重要。典型的美式温情励志,典型的俗套人物设置,典型的情节和故事推动,说它假大空也不算为过,可我看起来很受用,看着看舒服,看完了挺感动,觉得好。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影迷对电影的观感或者说电影在和影迷的沟通中到底怎么传达这种感受?
想起前几天看《Inception》,大家评价那么高,我却觉得很无聊,这片子这么俗气,可我觉得挺好。总归看了这么久电影,也该有一个自我的对于电影的评价标准。我讲不出来有什么标准,但我在想,所谓我的世界观、他人的世界观和电影的世界观的相互呼应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电影,是应该拥有一个自洽的世界观,那我在看它时,简单说应该是看我和它的世界观是否吻合或者产生共鸣。
不仅仅是世界观,最近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也对电影的观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里最近气氛很好,和睦温馨,那看这种温情电影自然会很熨帖舒适;最近和家里闹矛盾和女友闹分手,那看这种温情电影自然很膈应,觉得是对现实的粉饰。人的记忆都是最近的最新鲜,作为感受的参照系自然来自最近的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可能某部现在看起来无甚感觉的电影多年后变得喜欢(当然,者大多发生在阅历丰富了、思维结构和层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与基本价值观产生冲突的东西很难在多年后发生观感的变化)。那到头来,所谓喜欢的电影,其实都是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直觉感受、价值观,那到底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自己与电影到底发生了什么化学作用,或者说到底是在看电影,还是通过造梦进入了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世界中,重复并加强了自己的观点。
人这么多,什么样的影迷观众都有,主流的商业电影自然是为了迎合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设定的。如此所见,电影只是一种介质,一个通道,用几个小时的静默的时间塑造一个安静的、摈弃其他信息渠道的环境,塑造一种氛围和潜意识感受,试图让主流观众在回溯人生经历时加深印象,产生愉悦感。那最终,电影仿佛是我们孩童时期的摇篮,在造梦的过程中让我们沉沉沦入自我的梦乡。
主角的故事即时自我的投射,而看电影又是一件感性思维多过理性思维的过程。如果说看完电影后,对电影的评价是基于理性的判断,那只能说明两件事儿:一是电影不成功,或者说对你来说不成功,它让你脱离梦境而用思考和知识来替代对电影的直观感受;二是在理论基础和电影分析达到一定积累和熟练程度后,本能的从另外一个层次和角度解读画面、声音等等表现手段。所谓电影的观看层次没有高下之分,在获得某一种别的趣味的同时,不也丧失了作为回归到稚童时代纯粹本能的感受的愉悦性。
===========
说回电影,我是觉得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布洛克饰演的母亲的性格是可以成立的,不要因自己的自私就觉得没有人是真正的拥有大爱。至于阶级之间的差距产生的高下感,我觉得过于敏感了,何况电影里也稍微反思了下(你不能要求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对其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批评,立意不同而已)。纯粹的爱与温暖当然是存在的,我在现实中就遇到好多这样的人,何况布洛克的母亲其行为动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她的控制欲(电影里表现的很明显)。
当她有能力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时,她可以并且这么做了,这是真实存在的,我就觉得挺好挺真实。当然,奥斯卡女主实在是有些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