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话语权与平等交流的一点思考
发布于
# 杂花生树
虽然今天是星期天,但作为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仍然逃脱不了早起、上课的魔咒。不明白学校的教务部门是怎么来安排课程的,总之让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翘课、睡懒觉的学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的早晨,从被窝里爬出来,上一门已经无聊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课,实在是对人性的一种巨大的摧残和折磨。
《自然辩证法》这种课,就如同很多很多大学生学过的《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及《邓小平及三个代表思想》一样,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好了,我结束对这门该死的课程的描述,直接切入正题。
课上,我们老师说到了这样的一个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他的意思大概是:曾经有个人巴巴的跑来要和他讨论哲学问题,我们老师就问他:你上过哲学系没?你看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没?那个人回答:没有,但我自治我已经理解了庄子、老子等先哲的所有思想,我自认为已经得到了精髓。我们老师对他说:我不和你讨论,因为你都学过这些东西,至少是皮毛都没了解过,怎么能理解我说话的意思,以及我可能提到的一些专业词汇呢?
我说这件事情,并不是要说这个人是多么的自不量力、狂妄自大,也不是想要说我们老师的一些事情,我只是借着这个故事,引出我的一些想法。<!--more-->
我发现,话语权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它有点类似于一种身份的鉴识标志。就是说,在人很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将某些人划分到一个圈子里,将另一些人排斥开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手段,很可能就是话语。流氓,成天的爆粗口,使得他们能将自己与别人隔离开来,假使一个小混混想要加入其中,除了表现出应有的特质外,用语言来迷惑,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说着那样的话,他们就会认同你,将你纳入他们的体系之中。
每一个小的集体,或者是圈子,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黑社会,会使用黑话进行交流,你不会说,那你可能会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中语言的人更难融入进去。在此,我想到了京剧《林海雪原》,侦查员杨子荣打入座山雕匪党的内部,最先也是最容易松懈他们警觉性的就是那些黑话:“青龙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有时候人会容易对直接的事物,存在关注过多,而在某些日常中并未在意的地方忽略掉。人们往往会关注外貌多于言语,导致在不知不觉中,因言谈投机,说话懂规矩,而卸下防备。
动物本能让他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周围以撒尿啊等形式来确定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其他动物的侵犯,而人类也是一种动物,他们会以很多方式来划分类别,而话语正是其中一种。划分类别,一可能是为了交流,另一种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吧。
这不是好或不好的简单二元判断,而是从人类诞生以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穴居的人类,为了躲避猛兽,为了征服自然,自然而然的就结成了一个个小的团体,这是使他们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一个必然选择。到了现代的社会,情况是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化的只是形式和手段罢了。
由此,我有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门当户对”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呢?很多80后的年轻人(当然,我也是80后这一代),脑子很简单,对任何事情都只凭着一时冲动,尤其是在感情问题方面。成天的叫嚣着“门当户对”是封建思想,应该予以革除。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即所谓爱情,最终会走向婚姻,除了那种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的人,我无语,亦不参与讨论。正常的人,我想都会结婚,成家,生子。爱情这个玩意儿,热度是有限的,仅仅就那几年而已,结了婚,更多的是责任、承诺、理解与包容。而要做到这些,最最要紧的就是交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渠道,连正常的人际关系都没法做好的话,更谈什么婚姻,谈什么厮守,什么天长地久,这些就全是扯淡了。
“门当户对”并不是包办婚姻,两个人,有类似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才能产生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保持基本一致。有了这个做基础,才会有好的交流,相互理解,所以,在我看来,至少要有大方向、大原则、大是大非上保持类似的观念,才能有持久和睦的婚姻。所以“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