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午和下午的效率很高,始终保持了一个好状态。我觉得可能跟这么几个原因有关系。(1)目标单一且明确,而且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不切实际的目标是肯定很难保证效率和控制时间的;(2)延迟满足。这已经是我最近讲的不知道第几次了。延迟满足这一点真的很有效。每当你感觉你的精力和注意力快要涣散的时候,开始假象你即将获得的奖励(可能是休息,可能是娱乐,总之就是那种让你快乐指数升高的活动)时,逼迫自己推迟它的到来;(3)并非是学习新东西。学习新知识,就脱离了人们常用的路径依赖,也放弃了使用经验判断的本能。这样会使得我们错误的估计需要的时间。人类本来就有一种能力是容易对自己过分高估,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机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把自己想像得过分美好,过分强大,过分高效,究其原因,可能与动物求偶,延续生命和基因的传承有关系。总之,学习新东西时,我们很难估计自己会遇到多少困难,很难准确把握时间。
2、『内在时间』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俄罗斯人流鼻血福(哈哈哈哈,这是老爷的命名)。他很擅长把握自己的时间,不用带表,也能知道一件事儿需要多久,自己的行程和日常如何安排等。我觉得,可能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1)熟练掌握多项事物,工作的技巧。这个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所谓熟能生巧,不仅仅指机械式的重复性工作,还指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和技能的把握。这种把握,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上升为复刻回忆,成为本能的一部分。因熟练而高效,因高效而准时,这三者之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2)高度自律性的心理暗示。人都是给逼出来的,从某种角度讲,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人的行为,从孩童时期是无意识的,待塑造的空白。被周围环境,他人的行为影响,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为模式。这个阶段的人类,由于从白纸到作画,是最容易受影响,但又是最容易固化这种影响的。我的意思是,父母的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形成很大的影响,有意在这个时期塑造他们的行为习惯,要比教他们学知识更有价值。小朋友是易受影响的人群,行为又处于刚刚塑造还未成型的阶段,用心理暗示,行为影响,情感交互共融,使他们被塑造出一些有价值的,良好的习惯,比如自律性,可能会在未来他的人生中,形成难以估量的正向影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面说的,会本能的抵御外界干扰,会对周围他人的影响形成抵抗力,也会积极给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促使其形成好的模式。
3、『厚数据』
大数据展现或分析的是人类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人类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人类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想要表达的感受之间,是无缝对接的么?人类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表达什么么?或者说,人类的情绪和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可解读性?
看到这篇文章有感:http://biz.jrj.com.cn/2014/04/09083117005384.shtml
----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