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镜头一只,28mm/3.5

标头还没捂热,就被某个同志邪恶的推荐给撩拨到了。上来就推荐我去看看一款老头,我这时候对奶昔系统还没多了解,也不知道转接环的妙用,仔细看了下takumar镜头的历史和优劣,被那个性价比给吸引到了。takumar最早据说是一个日本人takumar kajiwara,他旅居纽约,是摄影家,也是柯达公司创始人George Eastman的私人朋友。

asahi optical公司当年的工艺水准和设计能力,是M42螺口时代当仁不让的王者。当年曾与carl zeiss,voigltander,rollei竞争,大获全胜。最早的takuamr是pentax上的配头,后来有了auto-takumar,特色是实际释放快门时镜头光圈自动收缩到选定光圈。

Super takumar时代,还是黑白照片的时代,当时是单层镀膜,黑白照片又需要强烈的对比度,因此锐度和对比度成为takumar的标志,可是随着彩色照片的出现,单层镀膜已经不能满足已有的需要,于是使用了多层镀膜技术,减弱眩光和色散,有资料表明S-M-C技术当时是和zeiss一起研发的,而那时asahi和zeiss确实为合作伙伴。

S-M-C即是super-multi-coated,这个时代的镜头和设计是asahi的集大成的精华,后期的SMC takumar是S-M-C的后期产品,把金属对焦环改成了外附橡胶环,质感上有差了

takumar系列里最有名的是35/3.5的小广角,据说锐不可当,色彩也丰富有力。我看那个头太贵,就入了一只28mm/3.5的小广角。

550,品相还是挺好的。

我用了机内的pop色彩这一个功能,事实证明nex的这个算法有点过饱和了,看着会耗眼镜。

事实证明,这个头很适合拍人文和群像。原来也不是光圈越大越好,很多时候,过于突出主题和背景虚化,就达不到我要的感觉了。我其实更爱拍人文,或者平常生活里的戏剧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