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审美观


(可不是我拍的)
前一阵我家萝莉回国,和她一起与婺源和杭州旅行。婺源的行程暂且不表,对于杭州,真是又爱又恨,有很多话想说。生平第一次去往杭州,印象里的杭州永远是纸面上与绘画、摄影之中的清丽、秀美,西湖也是一直非常向往的一处佳景,可待到我俩真实的行走在这个城市里,才发现想象与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
我们在杭州待三天多,第一天恰好是清明节前一天,游人还未占据杭州的每个角落,从花港观鱼处出发,沿杨公堤一路步行至茅家埠,路上虽游人如织,可在这织锦里还是能穿梭自如,不被打扰的。西湖是美的,但这美,得看你怎么去瞧,以什么心情去瞧,在哪里去瞧。
原本第二天的计划是早起去苏堤、断桥一片看景,但第一天傍晚因为公交车的拥堵和行人的随意,兴致已经去了一大半。临时修改行程,去灵隐寺一带看风景,还是被过多的游人与性价比极低的景点给打扰了心情。飞来峰的诗话唱说,大概已经流传了好几百年,如我这样的从未来过杭州的新鲜游人,不能免俗的陷入灵隐寺与飞来峰的迷思,兴冲冲来欣赏这驻留多少年的美景。
可这飞来峰,实在是太名不副实了。门票背后的几大景点,我都以为是坐落在一座灵气隽永,风姿绰约的大石头上,等到跟前一看,才发现不过是一个低矮的土坡,爬上峰顶更是杯盘狼藉,垃圾泼洒一地,全然没有本以为的那种风韵和气度。而进了景区才知道,要进灵隐寺,还得再买门票,如我和我家萝莉这等毫无向佛烧香之义的弃民土人,当即就放弃灵隐寺改道去看法喜寺了。
沿途在三生石休憩了一下,观鱼,座亭,临风,好不惬意。静谧的午后,无人打扰,心情也转而好起来。沿公路旁的石道,拾级而上,倒是觉得,沿途的风景比目的地的诱惑更美。走到法喜寺门口,也再无进去之意,索性做旅游小车打道回府了。
赶上清明节放假,游人多是必然的事情。只是这一次,更加明确的感受到,旅游的审美是如果在我们之中发生作用,并受制于诸多外界因素的。以我和我家萝莉为例,我们俩的志趣相投,对旅游的态度也一致,大体说来是喜欢以脚步丈量行程,以不受束缚的闲逛去体验和感受,以间或的留影为未来的回念提供线索。而这景,大概又有诸多的区别。有自然风光,有乡村农舍,有都市繁华,有奇险绝美,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天气,都会相应的生出不同的体悟和感受,随之也需要如我们一般的游者以不同的态度、心情、方式来游历。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那我改改也可以说,参次多态乃是旅游的本源。美是无处不在的,看你怎么欣赏它,可破坏美、干扰美、遮蔽美的因素,无处不在,如果想要最大程度的去亲近美,就得琢磨明白怎么最大程度的避开那些不美。
人多,游人多,算破坏美的因素么?当然,但要看怎么看。什么叫人多,怎样来判断。群山环抱,桃花源尽,落英缤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炊烟袅袅,村里人各行各事,这算不算人多?当然不算。人的多寡,并非破坏美的必然因素。人多,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嘈杂喧闹,商贾小贩行人布满街头,市井气扑面而来,从鼻子里嗅出一股俗世风情的味道,这当然是美;旺角街头游人攒动,女人街上卖唱的、布施的、做生意的、摆摊子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丝丝烟火气钻入鼻中,一股洞彻世情的清明与瑰丽浮现在脑中,这当然也是美;巴音布鲁克的灿烂夕阳,九曲十八弯的余晖耀目,旷野草原的辽阔风景,独与天地共一体的灵魂震颤,天地之间,仅两三粒人而已,这当然也是美。
无论是人挤人的东京街头,还是一眼望穿的西藏高原,最要紧的不是人的多寡,而是这人,能否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能否保持着与周遭环境共同的呼吸和节拍。人多时,生活是最要紧的依托。白墙黑瓦的村落之中,晨起的梆子声绕梁不绝,家家户户梳洗打扮的水声潺潺,有人在巷头洗衣服,有人在巷尾扫街,有人练功,有人遛狗,有人开铺子,有人唱小曲儿,这种种件件,若非牵缠着生活,定不会如此好看,如此让人心安了。像游人如蝗,一拨来,一拨去,乌泱泱的叫人害怕。为什么他们或我们会破坏、遮蔽、干扰这浑然天趣的美?皆因,我们有太多执念,太多目的,我们永远把自己当做是介入者,而从不愿做一个旁观者。我们踏过得每一块石板,行过的每一条路,都被我们的执念、先验的感受碾压,沾染,到头来,如此孱弱的精微的美的平衡,只能被我们强力的砸碎,散落一地芜杂了。
除却人的多寡,可以想见,空间也是审美的要义。第三天,我和我家萝莉徜徉在柳浪闻莺中,路是窄的,身旁是二月蓝的花田,是起伏的青草地和妖娆的垂柳,照理说,我们应该会赏到美,乐在心。但除却人多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构筑我们审美空间的重要因素,它如同母亲温暖的胸膛之于婴孩,如同滂沱大雨下孤岛一般的雨伞之于行人,是保护我们免遭他人审美侵犯的最后防线。
从前到如今,我们好像一直不太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殊不知这恰是我们从未真正摆脱盲从,开始吸纳独立精神的象征。审美是需要空间的,没有空间的审美,只是群体特性的个体泛化,只是被灌输被教育的麻木与被煽动被蛊惑的狂热。人只有开始拥有空间,才开始获得自尊,开始感受到自我,并从中发生出思想的幼苗,去获取外界的养分。种庄稼的人都知道,种子播撒得太密,就会互相抢夺阳光雨露,每个个体也不能自由的生长。这道理同人,同审美是一样的。
手臂抬起来,可以伸展,可以舞动,怀抱中的一切空间,都臣服于我,我是它们的主人,我感受它们的呼吸和脉动。审美是超越了生存之后,人们渴望抵达神性所作的努力,只有当你获得了空间,感受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尊严和自我意思时,你才能开始真正的审美。像西湖边,人挤人,人推人,人人高举相机到处摁快门,在如此逼仄的空间内,连自己的脸面都顾不上,连最基本的私密空间的交流都做不到,就真的很难说我们是在旅游中审得了真正的美。
大多数人,都认同安静、人少的地方,会让人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旅游。没有美可以审,缺少美可以存留时,举着相机摁下那么多次快门,又能留住什么呢?何不如清清简简的,无依无挂的闲逛,如舒国治闲逛台北一般,闲逛我们想要记住的每一个地方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