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英里的孤独

下午去本部办事情,时间还早,下一班校车得6点才发车。平日常去的长椅后园在整修,沿路寻到一个幽僻的去处,坐在落满花叶的木登上翻看《知堂回忆录》。一页一页缓缓的读下去,一点一点的沉静下来。约莫过了半个钟头,极静的花园处来了两个人。老人和妻子一前一后骑车过来,安静的停好车。奶奶翻出两张报纸,仔细铺在木凳上。爷爷从布包里掏出两只梨,递给奶奶,奶奶认真的削去皮,再回递给身旁瞧着树枝发呆的爷爷。两个人默然无言,静静的吃梨。约莫5分钟,爷爷和奶奶吃完梨,收拾好细软皮屑,轻声讲了几句话,遂又骑车走了。

我以为雷特曼在《Up in the air》里,想要讲述的,定是这与生俱来的巨大孤独背后也会渴望微茫的幸福和温暖,而这温暖,恰似一只削好的梨,一声轻唤,一个拥抱,一眼挂怀。克鲁尼想要放下重担,害怕与人太亲密,每天飞行到各个地方,住着统一而程式化的宾馆,面对机械而缺乏温度的表情,以为这样就是他所喜欢的人生,就是可以轻装上阵,毫无挂碍的自在与自由。

面对每个被裁的员工,面对他们背后真实的、琐碎的、烦恼的人生、家庭、亲情、爱情,克鲁尼胆怯,逃避,他以为这是累赘,这是与他的生命不可能发生重叠的他人的故事。可惜最后,他还是陷落在宿命的巨大孤独感里,渴望一丝渺茫的温暖。只是他太单纯,他的童话世界里不存在亲密,不存在互相依靠和慰藉,因而当他真正感到人生不但只是孤独便可以轻易渡过,而是在孤独与温暖里不断徘徊的旅途时,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那点孱弱却不愿熄灭的烛火。只可惜这烛火,并非为他所点亮,而他背负的孤独,却永难从身上褪去。

实在是喜欢这个题材,经济危机,中产阶级,空中飞人,机械化社会,功利思潮,程式化人生,在美国这样一个一切标准化、固定化的社会里,克鲁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倒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套路的商业片,毋宁说是套着所有工业文明外壳的人生小品文。越来越消除个性、消解意义的社会、群体、人生里,唯有情感是你选择的那颗红色药丸。

一千万英里的飞行,伴随着他的是一千万英里的孤独,在云端飞行,却终难踩到实地。这是一个讲述生命里无法逃避的孤独的电影,是在你无所退、无所依之后,坦然面对这种孤独的电影。最终的最终,你只能与自己和解,并享受这孤独。

终其一生,你我都在抗拒这如影随形的孤独,在与巨大的虚无和惶恐战斗,只是你我终须明白,唯有爱的温暖,才能抚慰这“既自以心为形役”的独悲。

4 thoughts on “一千万英里的孤独

  1. lulu says:

    自由的副产品,是孤独。。我以为克鲁泥只是还没遇到那个合适的人。。喜欢最后的一段“钱能买到温暖,付供暖费,买条毛毯,但是永远没有,在我丈夫怀抱里,那样温暖

    回复
    1. kevin says:

      @lulu 谁知道呢,克鲁尼这个钻石王老五啊,不过现在是越发喜欢他了。这片子当时看得一阵唏嘘,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现代病,而且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