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福尔摩斯是因为我已经渐渐找不到读书的乐趣,找不到被故事迷住的感觉,从柯南道尔这里,我又再次体会到这种阅读的乐趣了。《茶经》虽短,但读起来不易,前面六篇我还能勉强跟上,后边四篇我确实已无法理解。去莘庄取修好的笔记本,入地铁站时,恰巧在门口瞧见书摊,过去扫了几眼,瞧见有龙应台的《目送》。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码在明晃晃书店大堂里的《目送》,带着矜贵和正式,那标价和那气派都叫人犹豫,不敢下手;换个环境,落在下里巴人的地铁站书摊中,混在成功学和励志书间,伴着6折的吆喝声,倒是十分出挑,免去你徘徊的斟酌,省去你挑拣的烦恼。
龙应台给人的印象,怕是以硬骨居多,写《野火集》,写针砭时弊的时评,字字见血,句句诛心,让当局者让尸位素餐者如芒刺在背。可骨子里,龙应台,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老迈父母的女儿,她的温柔,她的软弱,她的种种伤感、离愁、寂寞,真真在目送里才多得见,也才更立体更柔情温暖。
龙应台写情有大才,多留白,点到即止,不破不赘,爽利干净下透着几分剔透和睿智。龙应台写情很动人,从己身出发,发众人常情,故事简单,爱在浓处,都散散淡淡化作珠泪两行,晕染纸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 “余舟一芥” 的无边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你的冰箱空了吗?”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文章里引了几个段落,也十分喜欢。一个是张岱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郭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有关王阳明和心学: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好像换皮了。。
话说你这篇的内容倒是很丰富啊,前两天我还正好翻了下陆羽的茶经。。
@guishan
哈哈,是换皮了,话说换了很久啦。好巧啊,我也正刚翻过茶经的
呵呵~想到我初中到路边买过期的《故事会》,高中到路摊买过期的《读者》
龙应台,李叔同,王阳明----看来要计划出一点时间看看他们的作品了,一直对他们呈45度仰视状态。
@大大
其实我就第一个读的还算多,其余两个都没什么涉猎,好孤陋寡闻的说
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好喜欢,好有画面感。。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量词好有灵气,整一句就像一幅留白到恰到好处的水墨画。
呃,一般只是在订阅里看,所有皮很少注意。主要前几天搜了很多关于酒的东西,顺便又看了些茶经。。
@lulu
嗯,嗯,龙应台写情特别有画面
@Pure Land
pure聪慧,正是寥寥数笔的水墨丹青,氤氲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