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长久以来,有一个现象,大多数时候,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回避在通讯工具上的直接交流,而更倾向于现实世界中的面对面交流。我并非排斥网络交流这类行为,实际上,我这些年在学校时,几乎每天都挂在QQ上,虽然是隐身。但回归到交流本身,我总倾向于亲眼见到对方的表情,他/她的肢体动作,听到他或她的声音,这些更有助于我和对方之间建立良好或者更糟的互动,以及感受或评判对方给予我的感觉与印象。
另一种情况是,我无法判断初次沟通或者从未在现实世界中接触过的朋友给予我的感受,因此我总是觉得很有可能我们在一段网络交流之后无法感受对方身上的特质,并期许进一步交流的动力,虽然实际情况更多是相反的。对于我的判断力,我之前蛮有自信,不过现在,倒是不太相信了。一个人在现实中什么样子,与他或她在网络中的样子可能不符。
最奇怪的是,有时候的交流朝着看似不错的方向发展,却无法进一步深入;有时候的交流很愉悦双方,却让我怀疑自己的初衷。再加上,更多时候,时间不凑巧,事情在身边,这类交流会变得错乱,契合不到一个恰到好处的频率。可能,更多时候,是我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虽然我常觉得在现实世界中,我与几乎所有人都能有非常良好的互动,可在网络中,常常会错位,尴尬,迷失,或误解。
大概交流的愉悦是分两种的。一种是获取智性的愉悦,在于两者角力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这类可遇不可求,同道中人、臭气相投时,常有此类愉悦;另一种是获得各种认同,身份认同,感情认同,观点认同等等。人们最大的需求,是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所以,后一种交流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多发生的类型。但现实是,更多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学不会放心的去和别人沟通,与别人交换自己的生命经验,参与别人的生命历程或者大胆的去爱和被爱。
每个人都想着获得爱而不是付出爱,都想着被肯定而不是肯定他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心中想要的答案永远无法从他人处获得。与你最相似,相处最愉快的,基本上都是自己。所以,网络并非拉近彼此,而是分割彼此,用看不见的1和0来传递本应该带着声音、香气、表情的信息。我们变得更没有耐心,注意力涣散,兴趣点漂移,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
其实,我现在上QQ已经比过去少很多,但我更知道,大多数人的QQ永远是隐身而不是在线。把自己暴露在群体的面前是需要勇气的,况且这些群体还是与你有过交往、相互认识的同学或朋友。现代人,更喜欢窥视,刺探,而不是大喇喇的敞开心灵,放松神经。猜疑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而盲目信任则是另一个极端。我们喜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放弃基本的思考和判断,要么做壳里的乌龟,要么做案板上的鲜肉。
要做个勇敢又细腻的人很难,独身子女的家庭背景,不够宽松与亲切的社区环境,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让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孩子变得敏感、过度自我保护、纤细与脆弱。上一代人之间因为有兄弟姐妹,有共同患难的经历,因此即使是生活里时常摩擦和拌嘴,但在感情的维系和浓度上,却不是我们可以比拟的。生活的残酷教会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却没教懂我们如何在经历过故事之后依旧保持平和与开放的心态。
其实,生活哪有那么苦,那么难,出来见见面,聊聊天,喝喝茶,吃吃饭,散散步,吹吹牛,笑过,哭过,爱过,痛过,那么数字背后的朋友就不在是QQ印象里的某某和某某,而是你幸福的见证者,你苦痛的分享者,你生命里真正的亲人,友人与爱人了。
网络只是一种工具,看怎么用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极大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么,比如没有网络我就不可能知道你啊,面对面的交流也不见得比网络更深入,取决于双方是否真诚及愿意藏开心扉。另外感觉独生子女确实包容度会差一些。
@lulu 还是见面比较有趣,虽然可能会见光死,不过网络上打打屁大家都带着三分矜持、七分自我吧
看得出是有点厌倦孤单的网络生活,希望有现实生活中温暖的陪伴了。。
我觉得相当有道理
两点:1.我已经整整5年没在qq上上线,偶尔上上全隐身。2.付出爱的幸福感远大于获得爱,我是这样觉得的。
@薛芒
深深赞同两点,尤其是后一点
网络会让沟通存在误解,猜疑,但是却更能够更放松的交流,因为一般人见面后很难做到客观不带第一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