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施蛰存
年后每天一本书,大多是《银河英雄传说》。这套书10本,加上外传一共14本,实话说真有点长。故事上略显单薄,但是架不住我喜欢杨威利这性格啊,所以就断断续续的读起来了。上回读这么卷帙浩繁(我都不好意思用这个词,这才200多万字的小说啊,要得多浮躁才觉得200万字的小说也算卷帙浩繁)的书还是N年前读《金庸全集》。四本砖头厚的大书,纸薄的似春卷皮,字小的似蚂蚁,所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这么在一个暑假里消磨完了。
那两个月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全部时间都捧着那四本大砖头,有点魔怔。很想能回到那么专注宁静的读书时光里,但现在人太浮躁,想回头太难了。
这几天表哥(作为一个经常喊错人的称呼迷乱人士,我常分不清表哥堂哥,所以特地问了下百度娘)结婚,帮忙参宴之余,忙里偷闲的翻书。舅舅家藏书甚丰,据他讲明清小说600余部,我老想着等我结婚时,啥也不要,就讹一堆书就心满意足了。先是翻了本钱穆老先生的《文化与教育》,佶屈聱牙的文言,看的我头大,况且钱穆老先生一个劲儿的夸中国文化优秀,世界最好,读的我鸡皮疙瘩一身,索性抛下换本书读。
在数个书柜和无数杂乱摆放的书堆里,翻出这本《施蛰存心理小说》。有句话不是说“南施北钱”么,可见施蛰存老先生的地位有多高。我读过的文章里,对施老先生的文章评价且不论,但说他的人格品行,那真是范仲淹赞严子陵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所谓北钱的钱先生,读书那是没得话讲的,中外各种典籍均有涉猎,他还有个习惯,不爱藏书,读过就抛下换本新的,凭着钱先生的记忆力,真是学贯中西又学贯古今了。但总觉得钱先生性子还是有点小气,爱讥诮别人,性子略刻薄,算是蛮孩子气的一个人。
有段故事讲,钱钟书和施蛰存一起去造访诗人王辛迪。王辛迪请他们吃饭,还送给他们每人一本诗集。宾主尽欢之后,钱钟书私下里对他说,这个王辛迪,他的一只手在写诗,另一只手在做什么?王辛迪当时是个银行家,钱钟书的意思是暗示诗人的另一只手在赚钱。施先生对此不以为然,说钱钟书太刻薄。由此也可相见,施先生是多么耿介忠直的一个人。
说回到小说里,读过钱先生的书,除了《围城》之外,都不得不叹服他的学识渊博,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总觉得钱先生太喜欢掉书袋。他有种孩子天真的可爱,喜欢用各种引语来排布文章,是渊博,也有文人的微酸在荡漾。
而施先生的文章,我第一次读。薄薄的小册子,仅是数篇而已,但开篇第一文便勾住我了。中国不缺小说家,但缺文体家。你瞧博尔赫斯,博纳科夫,都是西方著名的文体家。施先生的文章初读来,字字珠玑之外,能感受到中文的音韵之美,词句之俏。很多用词,句式,总有勾人魂魄的魅力。
我言语匮乏,形容不出这种感觉,但我读董桥、读木心、读张爱玲时,都有这种感觉。施先生除遣词造句意蕴盎然之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真是妙到毫巅。《鸠摩罗什》、《周夫人》、《石秀》、《将军的头》、《夜叉》、《春阳》等等篇目,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抽丝剥见犹如手术刀般精确细腻,巨细靡遗的把心理活动描摹刻画出来。
读《周夫人》的时候,那种原始的性的魅惑,本能驱使的欲望的沸腾,都在他精心安排的词句里散发撩人的香气。《鸠摩罗什》则更形而上,性,精神分裂,灵肉相冲,相互扭结缠错在一起,不单单是故事,我觉得更是哲学和心理学的案例。《石秀》则更是变态、欲望、性的纠结体,那种心灵深处的战栗、欲望深渊的翻滚、本能尽头的变异,都描述的极端细腻和真实,人性的复杂面在施先生的笔下从三维转变为二维,所有细节昭昭然而明晰。
读起施先生的心理小说,真是有点欲罢不能,好像给自己戴上一副超越凡人的巨目慧眼,一切心理的波澜都洞若观火,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