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声音,很年轻,很有活力,能感受到急切的倾吐的欲望,听到大脑快速转动时的声音。
一个人的声音能表达很多情绪,它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外化,也是内在心灵沟通渴望交流时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就比如以前看《灌篮高手》,如果没有好的中文配音,听起来就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你很难把发生在樱木花道和流川枫身上的故事投射到自己身上。再比如看日和动漫,对于我来说,只有那原始的5集配音能引爆我的笑点。
声音是我们降生时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方式,一声啼哭叩开了这个陌生世界的门。稍微长大一点,咿呀学语时,父母的声音悄然把你和陌生的环境联结在一起,那种亲切的呼喊像导盲犬一样引领茫然无措的我们探索身边的事物和关系;再长大一点,各种方言语音让身边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互相取暖甚至有可能互相欺骗的圈子;抵达一个新的地方,语言像一道城墙耸立在你的面前,你的任何努力都在获得足够高的梯子翻越城墙前宣告失败。
声音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没有形象,没有色彩,没有可以表征它具象的特点,仅仅是依靠频率、响度、音色等等特质来区分不同。善于倾听的人,能从声音里看到面容、融入故事;能从声音里感受情绪的变化和人的轮廓。就像画一幅素描一样,我很多时候,顺从耳朵里接受到的讯息,描摹说话者原本的样子,那些隐藏在暗色幕布和斑斓面具后面的样子。
高亢的音调像刚烈的线条,刀劈斧凿,凌厉锋锐,描出一个强烈自信的人;柔弱的声音像圆润的线条,融融绵绵,娇惜可人,描出一个恬静让人怜惜的人;快速的语调可能代表着强烈的倾吐欲望,又或者是思维的快捷和表达的拙荆之间的不匹配;缓慢的语调可能是沉稳老练的积淀,又或者是语焉不详的掩饰。
刘瑜的声音很好听,一如她的文字,散发着鲜活的气息和咄咄逼人的睿智。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有一句口头禅是“就是说”,常常用快如抄豆一般的语速把自己的态度、看法倾倒出来。因为语速太快,脑筋转的更快,就会不由自主的重复“就是说”。还有一句口头禅是“这个。。。那个。。。”,每每讲到这里时,他们在思索,在勉力提取硬盘里存储的记忆,把曾经吸收的观点、曾经闪耀的情感急切的输出来。
我能明白,他们往往是有封闭经历的人。一个人如果时常习惯自己对自己说话,自己和自己辩论,习惯在某种类似清教徒的空寂生活里用思考填充情绪,压制情绪,他就会患上表达依赖症。一旦进入到一个可以自由甚至畅快表达自己的空间,拥有一个或者更多个倾听者,他往往真诚又稚着的宣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忽略了舞台下面观众的存在。
刘瑜讲完了,好多学生提问,大多是问民主、政治、媒体、信仰之类大而化之的东西,这些词都很大,很荒芜,像寂寥的荒原,只会让我迷路,却不能让我安住。
如果我有机会在现场,我会对更私人化的东西感兴趣,不是私生活,是个人内在关照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刘瑜其实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你亦是,我亦是。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刘瑜很多文章里溢出来的无力和无奈。她喜欢用幽默和自嘲的方式,来消解很多寻常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存在。
其实,我们在某些时刻,都会像溺水的孩子一样对人生这样宏大荒谬的存在感到虚弱和惶恐。我感受到,这是某些人的宿命,逃脱不掉,像刻在山洞的壁画一样刻在你的基因上。虚无主义者的人生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间歇性热爱生活和间歇性忧郁厌世像一对孪生姊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实看的都是自己。两个小孩在角力,因为太相似,太接近,无论是谁都没有彻底获胜的可能,生活就在这样的fight and fight back中静静流淌下去了。
从刘瑜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复杂性。就像刘瑜所说的:“我还是希望别人能欣赏我身上的复杂性,主要是我也不可能爱上一个对复杂性没有理解力的人”,我们也希望被理解和被包容的都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PS:刘瑜的声音真好听,很像某个以T字开头的童鞋,说话的感觉也是!
附:作为生活经验的政治的交流(貌似是刘瑜在单向街的录音)
是在kevin同学的介绍中知道刘瑜的,之后网上看了她的一些文章,虽然是政经类的话题,但是都很有趣,又贴近生活,决定去买本书来看看。。。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这都可以当我的每日早报了,呵呵。。
@lulu 哈哈,多谢多谢。刘瑜的文字很有趣,读起来一点匠气都没有,生活化又幽默自嘲,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