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 | Vittorio De Sica | 意大利 | 1948 | ★★★★★
我发现如果世界没有色彩,我们的心情会变得黯然,但在影像世界里,我越发喜欢洗掉艳丽繁复色彩的黑白映画。黑白两色的简洁,干净,明晰,都能让我把精力集中到故事里,而不是男女主角的衣服上和美轮美奂的布景上。《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它是一个关于父亲、关于人在社会中的状态、关于底层、小市民在大的社会幕布之下,他们的生活与忧愁。
镜头充满诗意,相对于张国师的大块色彩疯狂涂鸦,这样干净清爽又真实可靠的镜头,真是让我忍不住爱上。它忠实的讲述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平常的就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一个父亲。没有刻意制造煽情,也没有搞什么happy ending,它就像在我们生命之河中流淌的一片水花,或许有过起伏,但终究归于平静。当冯小刚同学在为《唐山大地震》里的儿子女儿设置人生轨迹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安东尼奥正为了他的自行车奔走呼救。对于他和他的家庭来说,一辆自行车维系着正常甚至较好生活的全部,失去了他,如同失去了生活的基石。安东的一切情绪源来在寻找偷车贼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在公安局被腐朽的官僚机构敷衍了事,在求助朋友遍寻车市后失望而归,在遇见知情人时充满惊喜,在丢失目击者后悲观失落,在抓偷车贼时急切激动,在被众人误解无奈离开后掩面而泣,在害怕布努诺落水时慌张失措,在心怀愧疚带布努诺去饭店大快朵颐时慈祥温柔。这是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人,更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最后一幕,安东尼奥尼拉着儿子的手,慢慢融入退场的人群,就像是异化的社会张开了血盆大口,把这一幕幕故事吞噬,消化直到虚无。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人生平凡得再不能平凡,没有多余的悲伤,也没有欢欣鼓舞,一切悄然落幕。
这种克制的情感,这种真实不矫揉的画面,是这部片子最美丽的地方。安德烈·巴赞曾在《电影是什么》里提到它,他说:《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有演员(这部电影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影。这种高度现实的影像表现,大概就是新现实主义的内核之一吧。
附电影海报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