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我很早就注册了,那还是在我刚刚接触wordpress,开始做自己的独立博客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我继高中之后有一段对网络和电脑发生浓厚兴趣的时段。我很少迷上一样东西,这样的性格也算好也算不好。好的方面是不会沉迷一件对自己发展不太有利的事情,不好的方面是你永远不能让自己100%投入一件事儿。
捣鼓wordpress之余,我了解到有twitter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我怀着极大好奇心买了SSH的账号,翻墙去美帝那儿注册了一个twitter,可惜我不太习惯英文界面,况且即使想加人也很难找到推友,我身边的同学没人玩这个,或者说没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twitter是外国货,诞生之后,国内也开始有人做这方面的开发和推广。新浪微博算是做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产品。我之后因为怕麻烦,在新浪也注册了个号,算是变相用上了twitter。
twitter诞生的初衷大概是信息及时共享,人与人动态互联吧。我的即时想法和动态都能被follow我的人获知,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我得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工具,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自己的最新想法、观点,告知他人自己的动态,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体验。
刚注册新浪微博时,我也挺上心,虽然没啥人关注,我好歹自说自话也觉着挺美。偶尔发一句“今天读过XXX,感觉挺好的”或者是“XXX跟傻逼似的,不知道怎么有人这么喜欢”之类的推文,不时刷新页面查看有没有人关注或者评论。
时间长了我自己也觉着无聊,挺没劲的,但时不时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别人关注,也能获得小小的虚荣心的满足。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被了解,被重视,因此有了微博这样一个工具,我们的简单的言行可以获得极大反馈,它的传播拥有我们不可想象的宽广和迅速。它消弭了原本我们之间的等级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很难再用身份和地位去阻隔交流。
今天冯小刚的一句话,可以引来无数人的转帖和评论。和以往不同的时,这种传播模式可以让发布信息者和评论信息者获得同等程度的关注。名人再不是活在套子里的人,他们是有血有人,你可以了解和接触的对象了。这种对虚荣心极大地满足和对被认可被追随的感觉,从未如此之好。
人们开始发现这种新媒体的力量,名人可以通过发布自己的动态获得更大的关注,而普通人可以通过发布一些刺激的、时鲜的内容而同样获得众多的追随和关注。我觉得现在的微博虽然蓬勃发展,但已经偏离的最初的目的。
美国国家图书馆收录所有twitter的推文,人渣经济学(Blog)讲当他自己想到自己的哈佛博士论文和“我去拉个屎,等会回来吃饭”的twitter同样被收录时,感到极大地愤慨和无奈。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诞生,让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更具选择性,但从另一方面讲,它们也在腐蚀我们的深度和力度。
适度的信息交流必须的,但对我们或者我来说,现在的情况是信息量已然冗余。太多重复的SNS社区,太多毫无价值的微博,太多没有意义的消息和状态,我们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相当多。我们学会了关注他人,却放弃了关照自己。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短,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多,但却变相绑架了我们关照自己内心的时间,窃取了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机会。
公共空间不断膨胀,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各种各样的实时信息交互在侵蚀我们的独立空间。我们的观点变得即时,简单,缺乏思考。我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听从,习惯了冲动的表达,习惯了简单低层次的愉悦,而放弃了用身体和心灵感受世界的经历。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坐在电脑前,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差,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我们在变得机械和电子化。
我觉着,互联时代让人们变得越发浮躁,人们已经很难坐定,静心做一件事儿,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对象身上。互联时代,资讯对我们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习惯了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用经过自己的大脑;习惯了速食阅读而不是深层次阅读;习惯了眼球刺激而不是心灵感受;习惯了短暂的愤怒、羞愧、感动、无奈,而不是长久的反思与自省。
网页式阅读,耸人听闻式消息格式,已经成为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主流方式。我们习惯从一个链接跳跃到另一个链接,习惯看一段文章来了解一整篇文章,习惯对个别词汇敏感而不是对整个态度敏感,习惯了过于迅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先收集整理资料。一切都太迅速,太直接,太压迫,太烦躁,太单调,太刺激,太武断,太片面。
互联网生活让我们变得浅薄,变得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害怕淹没在无边无际的电子海洋之中。有些人开始急切的找寻出名的途径,借由浮躁社会的特性,以特立独行或者是献丑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独特,以期博得声名。我们好像特别害怕普通,害怕孤独,害怕不被人了解。想起塞林格后半生的作为,这真是极大地讽刺。
说回到微博。我觉得,微博本事是个很好的工具,但因为我们自己的浮躁而使它表现出浅薄的一面。我们的本意不再是交换信息而是获取微名,且我们太随意的表达自己。我到现在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微博,大多数情况下,我想说的话可能无法用140个字来表达,我更习惯于有始有终,有破题有分析有立论的古老方式。太多人可能无法写出连贯有逻辑的超过800字的长文,但他们可以每天发出几十条新鲜的备受追捧的微博,可我每天发5条已经力不从心了。
我个人是很喜欢科技,并且跟踪最新的科技新产品。但我身上依旧保有一些老派的固执的习惯。我到现在都不会也不喜欢发彩信,我手机只打电话发短信,从不上网浏览,用手机QQ或者下载铃声,甚至连我所谓的8G内存的音乐手机只有刚买回来时听过歌,之后这个功能就被抛弃了。我知道这可能来自我的家庭和教育,比我年纪小的年轻人或许已经习惯并接纳了这个互联网时代,我却稍有些格格不入。我喜欢kindle甚于ipad,因为我害怕原本分散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再被影响,我读书时不愿听音乐,看电影时不想被打扰。
我深切的感受到新媒体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带来的改变,深切的感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在我身上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我,希望开始学着让注意力集中,让心思简单,让精力不被纷繁复杂的讯息分散,让我来主导互联网和科技而不是被互联网和科技主导。
新浪围脖才搞了不到一年,国内最早的应该是饭否,而后的叽歪。只不过去年七五事件时饭否散播消息的能力太过强大,所以被和谐了。新浪也注意到微博的力量,所以八月份新浪就开始准备围脖的工作。
叽歪现在是名亡实存。
@jack 饭否和叽歪的事情我都看过新闻,很是悲哀,伟大的GFW是不能允许这种可以煽动民众情绪的工具不在自己监控下发展的。
从用户体验上来说就感觉新浪没QQ好。。
----------
热。。。
是嘛,不懂啊,反正我是不大习惯写微博
现在经常刷着围脖就觉得没意思了。之前觉得有趣的小新闻也变得乏味。还有一些围脖段子让人浮躁。
还抵不上背几个单词来得充实。
@KK229 网络易使人浮躁啊,唉
@KK229
作为一文科生,经常被要求要关注时事,看电视看报纸,这才能掌握众多信息。天知道,看这么些新闻评论,只是想看看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重点或许不是那条新闻本身。那些花花世界的声色犬马有时也不过是思想的载体呐。于是就浮躁的浮躁了,淡定的继续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