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新门 著 | 《纳棺夫日记》| 横山茂人 英译 | 净觉 中译
下载:《纳棺夫日记》
前几天晚上正巧在住所看电视,调到中央6台,正放着一个节目,大概是名片播放之前的推介。之前读过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又经常看康永哥主持的节目,所以当看到蔡康永在那里侃侃而谈时,就停下来观看。
他推介的电影是《入殓师》,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当时很受触动,从电影里我读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并且从本木雅弘主演的入殓师给逝者入殓时温柔,庄重的动作中感受到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与尊重。从蔡康永那里了解到一本书,青木新门先生的《纳棺夫日记》,这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青木新门先生的真实经历。
之前我对日本人的了解无非来自电视、网络和书本,读过鲁迪·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或许能从别人的描述处了解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一如他们的国花樱花,生若夏花般灿烂,却如昙花一现,在最耀眼最美丽的时候凋零。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形成了他们对待生死的独特认识。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尤其是神风敢死队以为天皇效忠为荣,以将自己的肉体与精神奉献给至高无上的皇权为耀。那时的日本武士,甚至日本普通民众,都把死亡看做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可以为心中更高的目标和信仰,死亡随时可以放弃。我常讲,如果一个人放下了我执,看淡了生死,即立地可成佛,因此,那时的有些日本人,有可能在生命终了时无限接近超越生死的境界(屠杀无疑是兽行)。
随着战后日本恢复经济,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安定,民众对荣耀的渴望渐渐被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生存和发展取代。皇权的削弱,自我意识的苏醒,伴随着更加功利和实际的生存哲学的盛行,军国主义和日本武士道精神越发难觅市场。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因而会更加珍惜,此时,日本普通民众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谈论死亡变得不那么轻松和自在,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也成为普通人的情感经验。人们开始回避这个问题,开始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死亡的害怕和不安。我读《纳棺夫日记》之前,一直以为日本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如电影《入殓师》里所表现的那样平静安然,可现在我知道,极少有人可以超脱生死,我们芸芸大众无论中国、日本,都很难放下心中的自我,很难坦然的接受和谈论死亡。
纳棺夫是一个生造词,意指给逝者整理仪容,并以一套充满仪式感和庄重感的流程安抚逝者的灵魂,将他们的尸体收殓待做他用。这样一个职业,无论在何处,都很难被亲人好友理解并支持。当初青木新门先生也是种种机缘之下,无奈走上这条道路。在接触并从事这项职业的过程中,青木新门不可避免的与逝者接触,每天面对死亡与周遭逝者亲人的苦痛,促使他在不断地灵魂拷问中深华对生与死的思考,在怀疑中变得更加笃实而坚定。
生与死是宗教不可避免的话题,死亡又是大多数人不愿面对的事情。在战争年代,周围的一切变得不那么安全,生命的陨落早已司空见惯,人们反而能够平静祥和的看待死亡。而今我们的科技不断发展,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寿命也在增长。死亡变成了大家避之唯恐的存在。无论佛教、基督教抑或是伊斯兰教,生与死是永恒的话题。宗教就是在思考和阐释生存与死亡的过程中,触及到人类最终的疑问:“我从何处来?我是什么?我该往何处去?”
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说: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几千年来,人们挣扎在生死之间,既搞不明白何谓生死,亦放不下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普通人对代表死亡、终结、毁灭、逝去的尸体,有着本能的退避,人们不愿去接触尸体,害怕因为接触而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命运,而作为纳棺夫的青木新门,每天都在与尸体打交道。给他们化妆,给他们做汤罐,每一次的接触都是对青木新门内心的巨大冲撞。青木新门在《纳棺夫日记》的前面一小半,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怎样走上纳棺夫的道路。佛说:一饮一啄,岂非天数。青木新门最后从事这项工作,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体征生死的经验,感悟生死的大道,或许也是上天注定的吧。
亲人的鄙弃与不解,激起了青木新门的抗争。妻子在青木一次殓装后对他讲:‘脏死了’,伤透了他的心。对自我的怀疑,对亲友反对的伤感,只有彻底认清自我,彻底明悟自在本性并放下我执,才能解决。书的后面一部分,青木新门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对自身纳棺夫经历的描述,转变为在讲述从事纳棺夫这个职业时对人生、对生死的思考,通过阅读大量佛经、书籍,青木新门先生已然不是简单的一个纳棺夫,而是蜕变为深入思考哲学与宗教问题的学人了。
青木新门在书中,有很多精彩灵动的表述。通过接触逝者,体征死亡的感受,通过安抚灵魂,看破生死的态度,让他对万事万物有了全新的角度和看法。
不管怎样,这样就像有人突然走来把你正在看的电视频道转了。以生命放在第一位,“救命”便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任务。现代的医学,入侵了我们正当拥有的权利,夺去了人们从前认为最宝贵的尊严:死的时刻。
人们害怕死亡,躲避死亡,殊不知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对死亡的恐惧犹如对生命的恐惧,这两者二位一体,不可分割。我们贪恋着生,贪恋着世间的美好,却浑然不知,我们放弃了最高贵的尊严,静待死亡的尊严。现代医学和科技如此发达,现代生存观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无法选择安静的死亡,无法在生命终结的时刻保有尊严的选择生或死的权利。
很多癌症患者在死前经历痛苦,他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希望可以享受死亡带来的解脱与静谧。可惜我们不愿他们死,亲人不愿他们死,我们通常会说:“坚持住,你不会死”。可惜他们想拥有的,不过是体面的、安详的离去。与其告诉他们生命还可继续,不如跟他们讲:“我愿安静的伴你左右”。
青木新门先生在做纳棺夫时,叔父不惜与他断绝关系,以此来劝导他不要给家族蒙羞。可惜事与愿违,青木还是做了这行,也由此,青木新门和叔父几乎再未交流过。青木新门心中隐怀对叔父固执的恨,因此当接到婶婶打来的电话,得知叔父已经因癌症处于弥留之际时,大快其心的讲出“活该”来。青木新门去医院见到已经神志不清的叔父,那是一张和蔼慈祥的脸庞,眼角泛着泪光,“我”感觉到他的手轻轻地握住“我”的手,他说:“谢谢你”。他的脸孔温柔的发亮。
想起奶奶几年前在我家去世的景象,我与青木新门先生一样,怀有某种怨恨,但看到一个亲人逝去时的脸庞,看着她粗糙的皮肤,紧闭的眼帘,我的恨意全消。我感到一切的怨恨不满,如同被风吹散的风沙,消失不见。我眼泪如泉水般流满脸庞,不单是因为亲人的悲痛,更是因为我也仿佛看到逝者温柔的光芒。那种安详的、抚慰人心的光芒笼罩着逝者,此时此刻,我才明白,死亡是如此美丽的邂逅。死亡带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黑暗、悲伤、离别、苦痛、恐惧,它也可以如秋叶般静美。
望了地球一年以后,我渐渐发觉,它是个很脆弱,很可爱的东西。这是苏联太空人瓦拉德米狄托乎(Vladimir Tirov)所讲的话。
青山新门说,如果我们不改变从“生”的这个立场出发,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想“死”,也只不过是“生”的思想的延续。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以“生”的本位去忖度“死”的领域。因为他们都从“生”处看到“死”,所以只是表面之谈。如果不能超越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我们只是在重复过去的事情,用单一的生命角度去看世界。
宫泽贤治的《我用眼睛说出来》是他在一次发高烧,患坏血病,染上肺结核以至于常常咳出血时,写的一首诗。诗里有这样一段话:
也正因为我失血太多,
我无法告诉你我有多安乐-------真的,很可惜。
在你看来,我一定不堪入目。
然而从我所见,就如我说一样:
这里只有美丽的蓝天,透凉的微风。
有过濒死经验的人大多提到光明的通道。穿过那个通道,一片光明。亲鸾圣人把这“光”叫做“不可思议光”,因为当你见到它,不可思议的事会发生。先是我们失去对生命的执着,同时我们失去对死亡的害怕,最后,我们会得到内里的平静和安宁。宽恕着一切的同时,我们感激一切。这与我们的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内在的相似。如果我们在濒死的一刻,放弃了对生的渴望,忘却了对死的惧怕,我们放下了心中的一切我执,我们证得了那“不可思议光”的降临,那此刻的我们,感激一切,感恩一切,即如同禅宗的顿悟,我们证得了无上大道,成就菩萨或者佛陀的果位。
青木新门先生出生自净土宗,而净土宗又是日本佛教最大的宗派。净土真宗被称之为感恩哲学,大概就是因为超脱死亡、放下自我后的那种感恩的心吧。
青木新门先生说:如果一个人对待自己死后的身体如空壳一样,他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因此在我看来,那些捐赠遗体为医学事业的人,也是觉悟了的人。佛教讲究修行,昔年释迦牟尼未证得佛陀果位时,也曾跟随上人苦修,试图通过肉身的修炼超脱生死,可后来还是在菩提树下,参透玄机才立地成佛。后来达摩创立禅宗,讲究顿悟,一花一世界,心念通,则既可成佛。我觉得青木新门先生就讲得很好:我们如何历练我们的肉体,都如同九十九度的水始终不能沸腾,即在死亡的一瞬,如果能接受、放下,我们才能获得圆满。
宗教是起着抚慰人心的作用,如果对“生”和“死”的角力失去了和解的能力,它很自然的便会失去生命力而遭受冷落。
美国心理学家伊莉莎白高芭娜丝博士(Dr.Elisabeth Kubler--Ross)写过很多临终病人的经验,她这样说:最能使一个临终斌人安慰的,是有一个已经与“死”言和的人在他身边。
对临终病人的关怀,体现了我们的生死哲学。对于他们来说,鼓励变得残酷,安慰更加悲哀,说教已经毫无意义,起不了任何作用。他们须要的,是一个“这里只有美丽的蓝天,透凉的微风”的人。
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的“生死草”这样说:
只要将自己的身心放下忘掉,纵投入佛之家,全部都交到佛的手中。如果你不用半点心,不着丝毫力,照着这样做,你不用经过禅定修行的艰苦,已会越过生与死的挣扎而成佛了。
所以,最后都是要我们放下自己。
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国内对死亡的教育依然处于保守阶段
“死”的确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谢谢了。有思考的书评。看完在去看书会有更多领悟的。
@墨黎 嗯,这确实是本挺好的书
这是一篇写的很好的书评。最低标准是让我想买来看,呵呵。
才发现你换域名了。
@薛芒 这个书好像没有中文出版,不过我上面有地址可以down下来读读。以前的域名太长了,且又是国内的,现在混到国外去,脱离趴体管辖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