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费曼先生

最近这几天在补读《别闹了,费曼先生》。这真是一本有趣的书。书能让读者读着有趣,看着开心,在我看来,是一件挺难的事儿。如果能在开心之余,学到一些东西,感受一些真诚的情绪,我想,就更难得了。

费曼先生是一个真诚又有趣的人。这种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度,会被人认作异类。我们的教授拼命拉项目赚钱的时候,他正在酒吧里和艳舞女郎聊天;我们在为了金钱和权利相互倾轧的时候,他正为了兴趣和热爱努力学习打鼓和画画。你们说,这样的人,在我们社会里,算不算异类,会不会被竖为反面典型呢?

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是我们每天叫嚷的口号,可惜如果和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比起来,这口号恐怕喊不出喉咙就得憋回肚子里。咱们这个国度,缺少的不是热爱,而是勇敢又大声的把热爱喊出来,做出来的环境。其实,费曼先生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玩的不是物理,而是乐趣。

◎爱好

其实关于这事儿,我们都讨论很久了。袁中郎讲过的一句话,我又在这里用一次: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费曼先生,为什么可以让我如此喜欢?我想,大概就是在于他有癖好。人有了癖好,就有了热忱,并将这许多的热忱投入其中,迷恋至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会生出许多的好奇。对世界的运行规律有好奇,对事物的本质表象有好奇,这许多的好奇会带领我们走进或是科学或是艺术或是音乐的殿堂。

我看现在很多人,就没有癖好。亦或者说,他们的最大癖好,就是钱、权、名。这些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调不出胃口的事情。他们好像总不明白,若我们真的要把这些作为癖好,那只能让人嗅到身上的铜臭味或是酸腐味了。一个人在迷恋爱好的时候,会在周身散发出一种人性的、深沉的光辉。费曼先生热爱音乐,利用在巴西教学的时光,学习打鼓,最终可以在狂欢节上表演;费曼先生喜欢画画,努力学习努力作画,画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终竟可以开办自己的个人画展。

我最佩服的不是费曼先生对自己爱好的发展,而是在培养爱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积极思考的态度。热爱一件事儿,其实不难,难的是你能一直保持这种真挚、质朴的热爱而不变质,保持适度的热情和积极性去持续你的爱好。我们往往说喜欢一件事儿,是用陈述一个事实的语气语态,说过可能就忘了,亦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罢了。可有多少人是真正花时间努力锻炼自己的技艺,积极思考寻求突破和卓越的呢?

◎我们从教科书里学到了什么

读到后面有一段内容,特别有感触。费曼先生接受州教育部门的要求,组成教材评审委员会,审核小学教材。费曼收到了教育部门发给他的一摞教材,仔仔细细的把每本书读过一遍。他越读越郁闷,把每本书里的缺点都捡出来。等到开会审议教材问题时,他才发现其他的专家从未完整读过这些教材,而是似是而非的给出自己的评价来(这是不负责和想当然的躲懒情绪作怪)。

费曼从教科书里挑出的毛病,在我们国家已经存在许多年,而且会继续存在下去。我想象不出我们在教育和教材选择的问题上,会有多大改观,我至今未曾看到观念和制度的改变。费曼讲教科书里用一些词一些话来解释某些现象,归根结底其实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它们从未能鲜明形象的给孩子们解释清楚到底自然里或者生活里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有一本书列了4张图:第1张是一个上满发条的玩具,第2张是一辆汽车,再来是一个小孩骑脚踏车等等。在每张图片下面,它问:“是什么使它运作”?这道题的本意是想和孩子们讨论机械、弹簧如何运作;讨论化学、介绍汽车机器的原理;以及生物学方面,肌肉如何作用。

教科书里的逻辑是这样的:关于上了发条的玩具——“能量使它动。”至于在脚踏车上的小孩,“能量使它动。”每个图的答案都是“能量使它动。”

教科书用5个字解释了4幅图,但我始终没能搞懂是什么东西让它们运作,以何种方式让它们运作?我只明白了一点,那即是如果考试的时候再出现这4幅图,我肯定会填上那5个字。这是多年前在美国一个州上演的故事,但它一直在我的祖国不断上演。

我们可以看一看正确的逻辑或者说生动有趣的费曼与他父亲的逻辑是怎样的:

     这是我爸爸会跟我谈的一类题目:“是什么使得它动?每样东西之所以会动,皆因为太阳在照射。”然后好玩的部分来了,我们会继续讨论下去:

“不,玩具动的原因是发条上紧了,”我会说。

“发条为什么会上紧了?”他又会问。

“我把它转紧的。”

“你为什么能动?”

“因为我吃东西。”

“太阳在照射,食物才长出来。因此由于太阳照射,这些东西才会动。”那样我就会明白,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太阳能量的转换而已。

◎关于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

我读到这本书里费曼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说有很多错误比较接近于低品质科学的特征。费曼提出的问题,让我心生警觉,并内省自己做过的有限的科学研究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我很惶恐的发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在少数,因为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实验或者一个理论,在大多数人已经证实过的情况下,你是否还会再做一遍?很多人做研究,或者实验(包括我),都会先把阅读经典论文作为第一步骤。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在做这个步骤的时候,无意识的落入前人构建好的窠臼里。很多时候,做研究需要对比,而我们在考虑对比实验时,首先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已经有人证明在A的情况下,某事物会出现K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换一个条件,在B的情况下,该事物是否会出现不同于K的特征?”

这种逻辑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结合费曼的思考,其实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低品质科研的典型现象。费曼讲不要轻信专家,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说法,比如“不要轻信他人的结论”。毛爷爷曾经讲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我们需要亲口尝一尝。在做研究这个领域里,我们也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亲自动手实证过的情况下,我们才可确认一个现象或者一个理论的成立。

类似的读书感想有很多,我只能捡出这两、三个点来随意聊聊。读了这本书,我们的很多家长或许才明白,想让孩子成为优秀科学家或者优秀人才的方法的重点,或许并不是他们惯常认为的刻苦读书,拼命做题。

2 thoughts on “别闹了,费曼先生

  1. 薛芒 says:

    这本书我也看了,费曼我很喜欢,因为他始终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尽管更确切的说他是一个天才儿童。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