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mit dem Kleid~~ 读到半路,流浪的星星

[].克莱齐奥 《流浪的星星》

才读到四分之一不到,第一章未完,发现自己总像隔雾望花,看不真切。

开篇并没有什么情节,写的是意法交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法国人,有意大利士兵,还有逃亡到这里来的犹太人。这个村子的生活稀稀落落,不成章,不成曲:费恩先生在长满乌鸦草的废园里弹着温柔的梦幻般的曲子,他教艾斯苔尔钢琴,他要她练习,但他没有问她是谁,从哪里来,好像一切都很自然一般;孩子们停课了,天一亮便倾巢而出,整日尖叫着到处乱跑;男孩子和女孩子有淡淡的两小无猜的情愫,他们会一起游泳,一起沿着河边散步,一起去看收割,他还说德国人来了,我就把你藏在谷仓里;拉歇尔很美丽,尽管周围尽是嘲笑,但是我能感到她阳光下铜红色头发的光晕。当然也有微微的波澜曲折:费恩先生的钢琴被抬走了,几个游击队员隐隐约约谈论着山那边的事,艾斯苔尔突然被揍了一顿......但是与大多数小说相比,这点波折充其量小打小闹,根本算不上什么。作者慢慢地冷静地写,从星期一写到星期天,然后突然间人们就要撤离了。

第一章的底色:最后的日子里发黑的蓝

虽然满眼晃动的皆是奔跑闪闪发光这样的字眼,但是短短的60几页看得我居然很是压抑。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屡次描写到蓝色——天空的蓝、拉歇尔的老式戒指的蓝。例如:天碧蓝碧蓝的......卷起令人晕眩的旋涡在麦田的上方,天蓝得几乎发黑,阳光反射在练到上,还有山石上。透过她的裙子,太阳灼燃着她的背中间是一块深蓝的石头,在四周白得发亮的一圈小石头的衬托下闪闪发光......但是她不喜欢这种深黯的石头,它有一种奇怪的光芒,让人感到有点害怕。艾斯苔尔觉得这有点儿像是战争,像是意大利宪兵从费恩先生家里带走的钢琴。天空是一整块的蓝,刺目严酷而紧张,压迫着下面的人,吞噬着一切。也许天空的残酷根本上来自他们内心的答案,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日子,这种终极的命运强大到可以吞噬一切,所以人们用不同方式掩盖着。有人弹琴,有人跳舞,广场上是热闹的的喧哗,旅馆前是似乎永远不会散去的人群。但是热闹背后是越发的静,忙完一天的人越发空虚:那片天还是
那么蓝啊,沉沉地压在人心上。

于是在这片压抑的蓝色下,艾斯苔尔疯狂地用目光搜寻着拉歇尔,她没有去找特尔斯当或者加斯帕里尼,而是近乎偏执地去寻找那抹红色,仿佛只有这样的美可以给人带来一丝奢侈的轻松。拉歇尔和艾斯苔尔并非同龄,也算不上挚友吧,我想小艾斯苔尔这样找她并不只是出于同情,也是出于一种释放:那么细腻的侧影,那样一圈红色的光影,她想留在她身边,能留多久就留多久

这个地方太奇怪了,不像法国不像意大利,乱七八糟的人扎堆在这里,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对德国人的恐惧。这里不是艾斯苔尔的家,德国人要来了,她就要走了,跟着一队穿着灰黑衣服的人,好像去送葬一样。Etoile,西班牙语里的星星,星星流浪,不知最终能否找到归宿呢?

就像在哪里看到的那样,读这本书时眼睛就像过滤器一样,不知为何滤过的是那些让人几乎有些记不住的情节,留下的都是莫名的忧伤。

PS 今天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下午在图书馆电脑前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德语的project完成了。主题其实平淡无奇,是关于香港政治情况的。不过老师别有用心哈,今年给的题目与德奥瑞都无关,能找到现成的德语资料很少,只能自己先找相关的中文或英文资料,再根据理解写成德文。不过这样锻炼一下还是很有收获的。 想想以后很有可能还有用德语写论文的机会,很有挑战性呀!

PPS今天看蔡康永的博客,居然让昏昏沉沉的我突然间神清气爽,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就一句好可爱的人喔!

PPPS维多利亚公园一年一度的花卉展览,我要不要去哩要不要去哩?

PPPPS......孩子,你破记录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