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与甄别能力

    民众对于读书趣味的转变,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喧嚣。唐诺讲台湾的民众,现在读书趋势是,对影像的热衷不断加强,对文字的不耐烦是显而易见。这与大陆,与我身边的情况是一致的。放到15年前,没有网络,QQ,我们只能从纸媒上获得信息和知识。读书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且人们即使不愿意读大部头,也会装作喜欢。把时间再往前提前,你会发现更早时期的民众,常常充满理想,热血沸腾,希冀为理想、为祖国大干一场,虽然会略显天真,但从读书一途上讲,是愿意阅读经典的。

    现在的民众,对于经典的态度是解构,是讽刺,是不屑,是不耐烦。普遍出现的一种观念或者常态是,我们常常将某些人的名字和某本书联系在一起。比如,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泰戈尔---《飞鸟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等等。一个名字只能和一本书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阅读面狭窄,且思维定势造成的局面。

    信息时代,我们身边充斥着信息和资讯,按照美籍华人著名摄影师刘成香的讲法:“我80年代在北京作为外国媒体驻中国唯一的摄影师,一张图片发送需要24分钟,分三种颜色,但现在,1张图片只需要1秒钟,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是过去的1440倍。”如此密集的信息资讯,并没有让我们学会检索有用信息的能力,反而让我们沉溺在资讯的汪洋大海中,看不到岸边,摸不着航道,渐渐迷失。

    解读经典需要我们甄别的能力,获取知识更需要我们平视权威的胆量。获取新知,根据喜好或者专业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籍,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需要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深度解读过去的经典,并与当下的情况两相比照,从而窥见学问及做人的真谛。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一个人日后会成为怎样一种人,端看他父亲书架上放着哪几本书来决定。”这话放在我们的时代并不是非常准确,因为现在,并没有很多家庭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并不是单纯的给予他们书籍,而是在培养读书兴趣的同时,引发他们思考,对比,分析的能力,结合身边、社会上发生的实际事件,讲出自己的见解,激发独立思考的乐趣。就像前面讲的,甄别信息,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是需要大量阅读与思考做养料,才能绽放的花朵。

    这种能力的养成,会对人生的价值思考,生活的哲理思辨,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独立的体系。我觉得,或许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并不下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亦或者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甄别有利信息,不能甄别信息,就无法归纳总结,分析提炼出自我的观点。

2 thoughts on “独立思考与甄别能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