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终于把中英文摘要写掉了,很久没有碰英文,明显生疏很多,要赶紧把丢掉的补回来。论文是一件系统工程,够杂乱,够繁琐,要是有一点儿没能完成,总会像杂草在心里荒芜的生长,除不尽,吹又生。所以,还是一桩桩的把事情了结了,才会让人心情畅快,效率提高。
2.社科院预测10年后盛行姐弟婚 建议鼓励倒插门:侧边栏里显示这个消息时,着实吓了我一跳。连我们天朝的学术权威都支持我搞姐弟恋么,我倒是很想,可惜人家有男朋友了,悲情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扯远了,万不要在这里玩这些小女儿情态,端的被人耻笑。现在男女比例已经有失调的迹象,男多女少,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怪不得现在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傲,待价而沽,都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不愁将来找不到老公。
3.成思危: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工资应与CPI联动:成思危讲我国经济转向依靠消费将成为必然,这话自然是对的。这么多年,中国GDP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有多少水分我暂且撇开不谈。我国的经济增长,大概很多的功劳要归因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这恰恰算是国家宏观调控而不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产物。中国经济过渡依赖出口,过渡依赖国外订单生存。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苏州的崛起是因为苏州作为电子产品的代工基地而获得迅速发展,而这样的工厂,在东莞,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我们被称之为世界加工基地不是没有缘由的。
郎咸平曾经评价过一个社会现状,即为什么毕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这关乎产业链的问题。我们虽然是世界的加工基地,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力低廉,国外企业一是不愿意使用本国国内高昂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因为由于法律条文限制,某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无法再国内建厂或者建厂的成本太高,限制因素太多。将代工工厂建在国外,比如中国,逃避相关法律的限制,使用低廉的劳动力,还得获得中国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很多优惠政策,何乐而不为呢?污染的环境是你们的,获得的好处是他们的。
产业链的问题由来已久,中国作为代工基地,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做的都是技术含量很低,而获利空间很小的工作。产业链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推销,销售,售后等等,中国只占到其中制造环节,而这个环节获得的利润空间已经因为原材料或能源的限制而被压缩到最小。10成利润里,有7-8层,是来自于设计研发,尤其是销售环节,我们以自己国家的资源,污染我们生存的环境,来赚取1成利润,而那些企业,坐享其成,就可以获得8层利润,还不用担心他们的技术被我们偷走。处于这样一个位置,我们的大学生当然找不到工作,因为这是不需要技术含量的活儿,职高或大专中专毕业的人就完全可以胜任。我常说,废物是放错位置的人才,大学生应该处于产业链上层,却被逼无奈到处找下层的工作,和技术工人争抢饭碗,当然会供大于求。
我国向国外出口的产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打火机,比如一些衣服,鞋子等,made in china在国外是低廉的代言词。不要被2012里方舟上的made in china 所欺骗,美国夸奖你可能是出于真心,但更大因素,是因为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美国人还需要我们为他们经济危机、信用泛滥所欠下的债务而买单。所谓讨好也罢,中国地位上升也罢,不把本国市场开发透彻,不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再这样依靠出口,将来的日子总归是不好过的,寒冬也必将来临。
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造就了我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让居民收入提高,这项措施是没有实际意义且可操作性不大的,不要讲利益集团相互倾轧,谁愿意为老百姓钱包的鼓起来买单,就说这人民币升值,年度贷款超额的现实,已经让经济危机蒙上一层通货膨胀的外衣。老百姓的钱不值钱了,有钱人自然去买黄金、房地产保值升值,我们没钱的,要么疯狂贷款去买房炒房,要么只好等着国家所谓的提高居民收入,但归根结底,我们工资上升的速度远不及通货膨胀的速度,最终的结果仍旧是越发的穷了。
成思危讲:“提高个税起征点、推进信用消费,让大家能消费,完善社会保值体系,增加低保补贴,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大社会保障,并提供其原意消费的产品,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个税起征点提高,限制的是拿工资的人,中国的有钱人,大多都官商一体,暗中有权钱交易,不从后面瓦解他们的靠山,始终是隔靴搔痒。国外有奢侈税,遗产税,最高能达到50%,60%甚至70%,就是为了调节社会财富,中国目前还不可能实行这样的税收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每年都提,却从未做好的事情。国际财政赤字的限制是3%,中国2008年财政赤字仅有0.3%,这就意味着,我们有2.7%的空间,可以用于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稳步增长,而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却至今还未完善。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但我们,在教育方面投资还太少,不是所谓盖大楼就是大学,还是要像蔡元培先生说讲:“大学在其大师,而不在其大楼。”香港的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4-5万港币,在香港算是相当体面的工作,而且大学教授这样的名头也是备受尊敬的,毕竟中国古以有来,是尊重知识分子,尊重学问的,这话不可深究,但终究是给中华民族的魂魄里烙上推崇学问的一点痕迹。
我们需要学者做学问,但却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使其安心做学问,这就是现在教育界的一个悖论。人总是要生存的,当你已经决心为学问奉献自己时,却发现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能养活,这时候只会出现两种选择:一是甘于寂寞,从而在缺少外界信息和同行交流的情况下,做枯学问,毕竟陈景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人终究是成不了气候的,没有钱,没有社会也是成不了气候的;二是挖空心思,拉项目,找关系,跑门路,真正的学问不做,而专心致力于速成搞钱的小项目,这样,做学问的慢慢变成做官的,学问的积淀慢慢散掉,一心向学的心思慢慢淡了,最后成为政治科学家或者官僚科学家。这样的情况,在每个大学里,都能见到,当然,我不排除,有些人是一门心思就想搞钱的,但你要想想,甘心在中国,或无论什么地方,读完博士的人,总会在心底里,留一份为科学奋斗的呐喊,在青春年少时,或曾大声疾呼,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世俗的繁芜磨圆了心中的棱角,也淡漠了做学问的志气。医疗又是一个大话题,住房亦是,今
天就到这里吧,就到这里了。
4.等会去拿《圣经》,王校长,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档子事儿,不然你真的保不住你的小鸡鸡了。
以上为2010年1月11号的闲言碎语,特此为证。
写得很好,很认真。只是这个如果是闲言碎语的话,说明你也太能唠叨了。呵呵。
哈哈,薛大谬赞了,就是人一旦写起来,有时候未免罗嗦点,笔下就没个完了@薛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