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杂谈

当写字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Blog这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会悄然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我喜欢刘瑜说的一句话,写字是我们寄给时间的一封情书。

昨天晚上窝在被子里读吴敬琏的《反思六十年,迎接新挑战》。早先知道吴敬琏,是因为一个演员。黄圣依是演星爷的片子功夫里的那个哑巴丫头,偶然机会在报纸上读到,原来黄圣依是吴敬琏的亲戚。这才知道吴敬琏这个经济学家。

文章写的很好,充满学院派风格,行文条理清晰谨慎,用词造句有工科学术论文的风采。我辈学人,应该拿来好好揣摩其中写文章的技巧。笔法暂且放到一边,其中讲到好些个问题,都是我一直关注的。比如最近炒得很热的“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看锵锵三人行,最近一期采访一位经济学家,而且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大经济学同行一致肯定的中国经济学家,讲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程度,民主建设的程度,只看他们的国有制在国家经济体制中占据多大成分,就可以清晰明显的知道这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吴敬琏在此篇文章中,系统回顾了国家建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些列政策措施。着重分析了关键时刻,一些关键决策对我国经济体系的构建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年我国领导阶层,在考虑国家经济建设走向,构筑我国经济体系时,曾有过两个方向上的尝试。一些人主张,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认为应该把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提高企业活力放在改革的中心地位;另一些人主张,我们应该走一条与苏联式计划经济截然不同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当年四川省首先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在开始的几个月内,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后的弊病也显现出来。当时,已经掌握实际领导权的邓小平力挽狂澜,改变了改革的重心,从城市的国有制经济转向农村的非国有制经济,并且允许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吴敬琏先生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剖析很深刻,虽然看得出啦,碍于情面,没有讲重话,没有下猛药,但是都仔细翔实的分析了经济改革和体制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中国在8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双轨制经济体制,简单的讲,就是政府调控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行。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后,率先在深圳开设了经济开发特区,其主要目的就是试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年的深圳,因为政策的开放,人民的奋斗,经济建设搞的有声有色。在大体维持国有经济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允许私有经济体制发展,并引入一部分市场机制,全面盘活了我国的经济局面。

但一段时间之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调控习惯逐渐抬头,双轨制经济体制的出现,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双重后果。就像吴敬琏先生讲的,一方面,给民间创业活动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得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得以成长;另一方面,政府调控下,“权利货币化”或“权利资本化”的制度不断加强,并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广泛的寻租环境,埋下腐败蔓延的祸根。

二十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全面开放。现在很多中年富翁,就是在当时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寻找合适机会,在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觅得自己的致富良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国人刚刚尝到第一桶金,大众对政治经济改革的推进十分满意,腐败的空间被压缩,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明确宣布了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至少是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调整措施有三项:(1)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国有资本要从非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推出;(2)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3)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五大提出的三项调整措施,其用意是好的,但落实到具体实施时便会产生诸多问题。关键一点是,经济建设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形成一系列体系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中存在的以权谋私、公权力滥用、政府调控失当的问题。

国有经济改革,进行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相关重要行业,如能源、石油、化工、电信、电力、金融领域的相关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的步伐就明显慢了下来,其间遇到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国有大型企业,占有国家大量相关资源,每年创造的利润数以百亿计,遇到市场经济改革,需要使其权利分散,削弱其掌握的资源时,来自企业本身组织架构层及相关部门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便会使改革无法进一本深化下去,甚至有可能造成垄断的进一步加剧。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纵容了国有大型企业在赚取利润同时,却不回馈社会的行为。政治改革的缓慢与拖沓,也使得经济改革如同脱线的风筝,已经偏离了预先设定的轨道。政治改革的滞后,造成市场经济相关基本法律,如《物权法》、《反垄断法》的制定与实行非常缓慢,从而在权力顽固不愿退出市场领域的时候,无法对其形成一定的制约与束缚。

市场化,是我们经济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无法回避且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只有坚持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化的政治改革,才能铲除权归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并使公权力的形式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也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2 thoughts on “经济体制杂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