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的画卷、蕴贴的音乐--《卧虎藏龙》重看观感

下午无事可做,寻莫着半天,把《卧虎藏龙》又温习了一遍。

 《卧虎藏龙》是好几年前看的电影了,当时把它当作纯粹的大制作武侠片来观影,也不曾把细微的感受诉诸笔端,但印象深刻,至今犹存痕迹的便是那唯美的画面、含蓄的节奏和充满灵气大气苍凉的配乐了。
 
 在我看来,李安是含蓄、隐忍、传统的,而谭盾则是充满灵韵,激情澎湃的。

 本来想说说观影的感受,可思来想去,发现自己不是专业影评人士,某某主义之类的专业词汇也无法拼凑出来,技术上的革新我也发觉不出来,索性放弃一直想要努力表达冒充专业的冲动,从配乐和光影方面谈谈自己对《卧虎藏龙》的粗浅感受。
  关于影片的种种,我意在它的含蓄与韵味。从开始至终了,我始终是氤氲在一种古朴,韵律十足的氛围中。

  电影的一开始,我便有种置身于水墨丹青世界之中的感觉。撇开演员的表演,蹩脚的普通话不谈,电影的画面和对意境的营造真的让人非常沉迷。大量自然光的运用,真实而不造作,略带冷调的晕黄色,给电影增加了时代感和沧桑古朴的气息。
  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都是声效和画面结合的非常美的部分。一段是玉娇龙和俞秀莲晚上从王府夺剑开始到城门处打斗结束。整段配乐起于玉娇龙从王府里将宝剑偷出那一刻,开始是节奏平缓的打击乐伴奏,激烈程度不强,暗示冲突刚刚开始。随着玉娇龙与众人矛盾的激化,轻佻的鼓点开始变得紧凑,伴随着川剧打击乐的加重,节奏变快,两人之间的打斗愈发激烈。从始至终一直有基本的旋律在其中,不断的重复的同时感觉会不断发生变奏,好像卡农的复调音乐似的,让人不会觉得繁复,却会感到动感十足,韵味无穷。
  鲍德熹掌控的画面,美不胜收。大漠的莽苍,日落黄沙,关山飞度,加上马友友低沉忧郁的大提琴伴奏,弥补了张震表演的稚嫩。曾记得杨澜访谈谭盾时,谭盾说过李安是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的最好的导演。整个电影的脊梁骨,涉及到表现一种孤独、沉郁的时候,马友友的大提琴就把整个的感觉撑了起来。
 
  玉娇龙在茶馆里打斗的那一段,笛子的戏谑和嬉闹的旋律和动作场面中鼓点的间奏,配合的非常舒服,把玉娇龙任性和乖戾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当有大景深及唯美的山水镜头时,马友友的大提琴和类似于埙(其实我也不清楚,感觉而已)的幽远空旷的声音便会伴随着那些迎风摇曳的竹林和奇绝宛若仙境的山寺浮出,萦绕在脑海中。
 
  诗一般静静流淌的画面,水墨画的意境,真实而不粗鄙,壮阔而不夸张。写实的部分如宅第,精工细致却不张扬,最宏大的是京城的全景写意的部分如风景,浓郁、清新或飘逸,经典的戈壁、竹海、仙山造型服装道具布景都着力复原历史原貌,朴实却不乏美感。镜头的移动,人与物的布局构图,处处独具匠心。而音乐则是电影的灵魂,提琴的幽怨和鼓钹的灵动,很好的营造了情境,让人陶醉。
在没考虑情节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下,单单是画面和配乐已经让我很享受。由此我就联想到,原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还真没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