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多么大,原来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题记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所谓“六度分隔”,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今天去了好久没去的校内网,看到我曾经的同学--虽然我已经没有一点印象--和我打招呼,跟我说是我以前的同桌。
看着他的照片,我在脑海中努力回忆过去的一点一滴,抽丝剥茧般寻找线索,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枉然,我竟一点也不记得了。
原来人的脑子里真的有个橡皮擦,它一点点抹去过去的回忆,当你想要努力追寻的时候,才发现,一些你所珍惜的,爱恋的,苦涩的,甜美的情景都记不清了。
我们好像身处在一个大蜘蛛网里,所有的人都被连在某根蛛丝的尽头。每天擦身而过,每天的回眸一笑,在下个时刻里,才发觉原来是这么的密切和近距离。别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可今生的情缘,在这茫茫世界中,也是看似稀疏却坚韧的。那些曾经爱过的人,那些不能忘却的故事,都因着这些纤细看似柔弱的蛛丝而串联丰满起来。
听一首歌,会陷入当初心房颤动泪眼朦胧时的情境;想一个人,会触及到许多甜蜜或苦涩或凄美或无奈的心情。人总是生活在故事里,生活在很多人之中,从出生到死亡,从稚嫩到成熟,无时无刻不与人和物发生着关系。
《死亡诗社》里要我们“及时行乐”,无非是明白这世界纷乱复杂,身处在相互联系的致密蛛网里,你能找的到真正想要为之付出和厮守的那根蛛丝或是那个人吗?既然这么困难,都不知心在何处,情去向何方,不如及时行乐,快意恩仇,岂不洒脱自在?
 说是如斯,可有几人能做到大自在,真逍遥?我们在人海里翻腾,牵挂的蛛丝越来越多,缠绕纠结,像是猫爪下的那团毛线球,寻着那个线头,却再也找不到终点。
 理呀,理呀,却总也理不顺。不知道是该放了,还是该抓住。我们总在徘徊,拿得起,却愈发放不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