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
希望总给人温暖。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多感触?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可以被那些看似无聊、平淡、粗糙、乏味的电影感动?
我说:因为我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不害怕正视自己的弱点。
上帝造出这样精巧的心灵,不是用来妒忌,猜疑,忿恨,抱怨,而是用来感动,热爱,珍惜,温暖。
天堂到底是什么颜色?
是风的颜色,是树的颜色,是花的颜色,是林间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是穿过田野时紫色苜蓿摩挲双手的感觉,是善良纯真的童心。
很多时候,因人们的无知,固执,自以为是,扭曲了对世间很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单纯的情感碰撞披上了政治与世俗的外衣,显得不那么纯粹和震撼。先入为主是情感的天敌,它无情扼杀了心灵的交流,错误的关上了灵魂的闸门。
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会告诉你,人类情感世界是相通的,只要你用心体会,定然会沉醉其中,得到极大共鸣。
细腻、真挚、质朴,隽永,是《天堂的颜色》给我的最大感受。极简的写实摄影风格,真实朴素的情感,仿佛清茶,入口时毫无察觉,回味时却难舍难离。我永远都在坚持,只有最真实最纯粹的,才能是最动人最销魂的。
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炫目的服装,有的只是发生在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的人间世情。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始终在忍住泪水,在它们即将夺眶而出的那些时刻,有一些温暖,有一些微笑,让我释然,让我懂得其实世界也可以这么美好,这么简单,只需改变一下看它或感受它的角度。
我们该如何感受这个世界?
最平实的故事,却带出了最深沉的情感。
盲童墨曼,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却有着我不曾见到的快乐与善良。我被他感知世界的方式所震撼。影片中,墨曼听到小鸟从树上掉落在枯叶中,凭借着双手的摸索,将小鸟放回到鸟巢中;回家的路上,当所有人都昏昏欲睡时,他将手放到车窗外,感受风的流动;当他和父亲在小溪边休息时,他将双手浸入水中,感受水的流动;当他回到奶奶家,在田地里时,又用双手触摸紫色的苜蓿,去年栽种的小树。在这许许多多的感知中,墨曼都会露出天使般的微笑。在我们正常人看来,这些是多么平常,多么无趣啊,可在墨曼脑海中,这是天堂的样子,这是一切美好的集合。
当我们耳聪目明、五官健全时,从未这样感受过我们身边美好的世界。我们忙碌,我们漠然,我们浮躁不堪,从不肯停下哪怕一小会儿,去看看这么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世界,听听这宛若天籁、纯净空灵的声音。世界在我们的感受中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不是充满灵性,蕴含丰富的生命实体。
墨曼身处天堂,父亲却真真切切的生活在现实中。天堂美好,幸福,可现实却残酷,无情。父亲想要和心爱的女子结婚,墨曼是阻碍,是拖累。一个残疾的生命,虽是骨肉至亲,却成了父亲追逐幸福路途中的拖油瓶。父亲把墨曼送到盲木匠那里,背负了太多的无奈,承载了满腔心酸。想要得到自己的幸福,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父亲做出了自己最艰难的选择,而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命前行的岔路口,面对种种难关,我们必须选择一条道路,选择本身并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必须由心灵做出指引,唯有如此,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回头,不后悔。
奶奶的爱,深沉内敛。
大爱无言。
当父亲将墨曼送走后,奶奶从市集上回来,看到墨曼已经不在,苍老的眼神中透出无限不舍。阴沉的天空,上下翻飞的羽毛,加深了生命的无常与不确定性。电影中,墨曼喜欢将羽毛吹向天空,深具象征意义。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仿佛墨曼抛向天空的羽毛,无论如何努力的接近天堂,却总是在现实的打压下落向地面,归于尘土。
奶奶无论如何也要找回墨曼,电影中,奶奶将一条在泥潭中打滚的小鱼放回了水塘,也暗示了奶奶那无私伟大的爱,无论是多么卑微的生命,降临到这世上,都有它生存的价值和权利,任何人也不能剥夺。奶奶的崇高与父亲的现实残忍形成鲜明对比,为最后父亲心灵的回归做了很好的铺垫。
心在何方,天堂就在何方。奶奶的去世给父亲极大的打击,心爱女人的退婚更是将他对自己心灵的拷问逼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父亲接墨曼回家,在小桥上,所有的冲突得到了爆发。当父亲在断桥上看着墨曼无助,脆弱的被湍急的水流卷走时,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重压,终于使他回归了自己的本性,来自一个父亲最本原的父爱,让他做出了心的选择。父子双双掉落河中,镜头紧紧跟随父亲,我为在浮浮沉沉的父亲担心,更著急墨曼的状况,却完全没有墨曼的线索,而看到父亲舍身救墨曼,又和当初对待墨曼的无情,产生矛盾的情结。明知道墨曼凶多吉少,却仍抱一丝希望,这时电影发挥了无比的张力,牵动我的情绪。
最后一个镜头中,墨曼的手渐渐发光,仿佛接受到了天堂的指引,父亲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了救赎,我深深理解了导演的人文关怀。
《天堂的颜色》导演马基·马吉迪说:“《天堂的颜色》是一个关于盲童发现大自然与世界万物的故事。”影片刚开始,有一行字:“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这是对盲童墨曼的准确描述,也是对我们这些健全人莫大的讽刺。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提醒和警示,从而使我不要忘记自己和世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要忘记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