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不好

 最近常常陷入一种状态,我喜欢用这个词,准确犀利,我的精神世界所进行的活动能被它准确体现出来------一种迫切感和现实感。
  喜欢静,喜欢忙,仿佛是矛盾的两种状态,但在这里,会有融合甚至互相转化的预兆。道家思想庞杂且有趣。我知道,道家认为: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则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认为世界是一个混沌的太初起点中诞生出来的。静与忙是我生命在每天例行的运转过程中必经的两种形式,不能将他们无情的剥离开来。
  这几天给南航招生,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坐在咨询处那里,等待着家长或者孩子来询问南航的情况。脑子的那套说辞像画片机一样不停的播放。重播、倒带,无非是一个意念触动而已。忙的时候,身体很累,脑子很累,但好像也没有时间考虑休息,总想,等会儿,等会儿,就可以放松一下了。停止或者放松,是彼岸的花,在眼前从容的开放,雾一般的朦胧,抓到手中的,只是虚幻的样子。
  发呆,静静的坐着不动。脑子里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他们总是在很恼人的时候从某个虚无的空间跃将出来,突兀,让我措手不及。正在和别人聊着天,突然间,因着话头里的一个小小的引诱,放纵的胡乱延伸思绪。有时候是歌曲,有时候是诗词,有时候是一些零散却火花四溅的诡谲主意。按照TT的话说,我是个挺爱幻想的孩子。可爱而且善良。忙着,忙着,会冒出一些天马行空的念头。即使你努力的想刹车,到最后,还是越过了正常思维的那条线。比如现在,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这几天一直在看安妮宝贝的书,喜欢她的文字,喜欢那种透入骨髓的寒冷与绝望。我会发觉,简短的句子会给人更大的冲击力。因为它们简洁,接近原始的状态。词汇的长度越小,信息的密集程度就会越高。人阅读时会不会是以句子为单位来接受信息?或许人阅读时,大脑将一个句子进行解码,翻译,最后再调用一些情感类的信号给我们刺激,好叫我们理解句子的表层及深层含义。你看,这些琐碎的奇谈怪论就是我神游时衍生出来的内容。由此可见,我是一个很爱乱想的男孩子。
  喜欢写东西,喜欢描述内在的感受。这几天,看些安妮宝贝的书,是朋友推荐的。爱上一种莫名忧伤的孤独,一些无法救赎的绝望。忽然觉得,唉,我怎么就写不出这些文字来呢。最近很频繁也是最强烈的感受,是看的书太少了。很多书是浅尝辄止,没有深究。自己是个没有耐性的人。很多书,都是从开头一起阅读,经常发现,愈加深入,激情存留愈少。阅读是内省与外延并存的运动,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常常信誓旦旦,能将这些大部头的著作看下去,到最后均是不了了之。做很多事情是需要坚持的,原来读书也蕴含着这个道理。
  想看的书,可能会与自己的身高齐平,以致更甚。经史的,科幻的,军事的,方方面面。小的时候,对未来的设想,很多的情境下,都是图书管理员的模样。想象自己能拥有一座小的阁楼。不用太大,不用太奢华。清雅,素净,阳光穿透窗棂,让半卷书躲藏在阴暗中。亦或是是青灯古刹,烛光如豆,一品香茗,一壶浊酒,一册古卷,一案木几,足以。太多的选择是一种悲哀,书少一点,心不要太贪。一本,一本,看完,回味,沉淀,或许很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